选品怎么比价
选品比价是电商运营中非常关键的一环,目的是找到利润高、竞争小、有潜力的商品。比价不仅仅是看价格,更重要的是全面评估商品的价值和市场竞争力。以下是一些选品比价的策略和方法:
一、 确定比价维度
在开始比价之前,你需要明确你关注的几个核心维度:
成本价(采购价): 这是你从供应商那里拿货的价格。
市场零售价: 这是同类商品在不同平台上的普遍售价。
平台佣金/服务费: 你在哪个平台销售,就需要考虑平台的抽成。
推广成本: 包括直通车、钻展、抖音广告等营销费用。
物流成本: 包装费、快递费等。
潜在利润率: (市场零售价 - 成本价 - 各项成本)/ 市场零售价
商品销量和评价: 反映商品的受欢迎程度和客户满意度。
竞争对手数量和实力: 市场饱和度如何,主要竞争对手的优势在哪里。
二、 比价的渠道和工具
大型电商平台内部比价:
淘宝/天猫: 使用“生意参谋”等数据分析工具,查看行业数据、搜索趋势、竞品分析。可以直接搜索关键词,查看不同店铺同款或相似款的价格、销量、评价。
京东: 京东的商品价格波动较大,可以通过搜索、关注降价通知等方式了解。
拼多多: 价格通常较低,可以作为参考,但要注意商品质量。
其他平台: 如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它们也有电商属性,可以查看同款商品在这些平台的售价和销量。
垂直平台和B端采购平台:
1688.com(阿里巴巴1688): 这是国内最大的批发采购平台,是寻找货源和了解初级成本价的首选。可以看到不同供应商的起批量、价格,以及供应商的企业资质。
服装、鞋包、家居等垂直批发市场网站: 例如一些服装类的线上批发城。
搜索引擎:
直接在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搜索商品名称,可以找到一些官网、品牌官网、或者一些小众电商网站的价格信息。
使用“商品名称 + 批发”、“商品名称 + 厂家直销”等关键词进行搜索。
比价网站/App:
虽然国内大型的独立比价网站相对较少,但一些电商平台会有内置的比价功能或插件,例如一些浏览器插件可以帮助你查看历史价格或同一商品在不同平台的价格。
一些跨境电商平台(如亚马逊、eBay)有成熟的比价工具。
社群和行业交流:
加入相关的电商社群、微信群、QQ群,与其他卖家交流选品心得,有时也能获得一些价格信息或供应商推荐。
参加行业展会,直接与供应商沟通,了解一手价格。
三、 比价的策略和技巧
精准定位商品:
关键词搜索: 使用准确、具体的商品关键词进行搜索。
SKU比对: 如果是同款商品,尽量比对相同的SKU(规格、型号、颜色、尺寸)。
品牌和质量: 明确是哪个品牌,什么质量等级的商品,避免苹果和梨的比价。
关注“价格区间”而非单一价格:
同一款商品,不同店铺、不同平台、不同促销活动下的价格会有差异。你需要关注的是一个合理的价格区间,并分析为什么会有差异(如店铺等级、服务、促销力度等)。
评估“隐性成本”:
起批量: 批发平台的价格通常与起批量挂钩。小批量拿货价格会高。
质量保证: 价格低廉的商品,质量是否可靠?售后是否有保障?这些都是隐性成本。
供应商信誉: 选择信誉好、合作稳定的供应商,避免因供应商问题导致成本增加(如延迟发货、缺货)。
运输和税费: 对于跨境选品,要考虑国际运费、关税等。
分析“销量”和“评价”:
高销量低价: 可能存在薄利多销,或者商品本身利润空间不大,但市场需求大。
低销量高价: 可能商品定位高端,或者市场接受度不高,或者竞争对手价格更高。
差评: 重点关注差评内容,了解商品是否存在普遍的质量问题或描述不符,这会影响你的售后成本和店铺口碑。
计算“利润率”:
公式: 利润率 = (销售价格 - 成本价 - 各项费用) / 销售价格 * 100%
设置目标: 根据你的运营策略和平台,设定一个最低可接受的利润率目标。例如,淘宝C店可能需要15-30%的利润率,而品牌店或京东自营可能需要更高的利润率。
分析“竞争对手”:
找到主要竞争对手: 在目标平台搜索相关商品,销量靠前、评价好的店铺就是你的主要竞争对手。
分析对手价格策略: 他们是低价走量,还是高价走质?他们的促销活动有哪些?
分析对手优劣势: 对手在产品、服务、营销、物流等方面有什么优势?你是否能找到突破口?
关注“趋势”和“季节性”:
有些商品价格会随季节、节日、流行趋势而波动。例如,夏季的泳衣、冬季的保暖内衣。提前布局,可以在旺季到来前拿到有优势的价格。
四、 选品比价的几个误区
只看价格,不看质量: 价格是重要因素,但质量是生命线。低价劣质品只会毁掉你的店铺。
只看淘宝价格,忽略1688: 淘宝上的价格已经是包含了一层或多层利润,真正的成本价要去1688等源头找。
忽视隐性成本: 以为拿到的价格很低,但忽略了运费、包装、推广、平台费用等,最终发现利润微薄甚至亏损。
盲目跟风: 看到别人卖得好就去模仿,但没有做好比价和差异化分析,最终陷入价格战。
总结:
选品比价是一个持续、细致的工作。你需要结合数据分析工具、多渠道信息搜集、成本核算、利润率预估以及对市场趋势和竞争对手的分析,才能找到真正有竞争力的商品。记住,比价的目的是为了找到“高性价比”的商品,而非“最低价”的商品。